怀念父亲

爽言

<p>全体子女共献于父亲刘超百年诞辰</p> <p>今年,是爸爸刘超的百年诞辰。</p><p><br></p><p>爸爸原名刘其勗,山东掖县(现莱州)人。生于1920年10月2日(农历八月二十一),2003年9月6日逝世。</p><p><br></p><p>1937年“七七事变”后,未满17岁的爸爸,义无反顾地跟随他敬佩的恩师李佐长(后来爸爸才知道李是中共地下党员)投入抗日活动,动员民众力量;1938年3月,参加党领导的地方武装抗日自卫队的组建;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爸爸一直在教育部门工作。</p><p><br></p><p>爸爸去世时,纪念他的生平文字这样写道:“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有极强的党性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这是爸爸身上最主要的特征,也是他们那一代许多共产党人的特征。生平中还写道:“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乐观豁达,深入群众,平易近人,谦逊好学,艰苦朴素”,这是对爸爸一生优秀品格的真实概括。</p><p><br></p><p>爸爸出身于农村知识分子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子。由于我们的爷爷早逝,家道中落,奶奶一人拉扯着七个女儿和唯一的儿子,生活艰辛。爸爸记述他当时的心境:“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于‘瞻念前途、不寒而栗’中,一心想能学有所成,当一名教师,以担负起家庭经济的重担。” 然而,全身心投入抗日的爸爸,除了一次行军路过,在家住了三五天外,十几年间,再没有机会回家探望。奶奶想念儿子,日日以泪洗面,竟至哭瞎双眼。直到1950年奶奶病重去世前,爸爸才得以请假赶回家中。爸爸心中的悲痛、无奈和遗憾无以言表。在给姑姑的信中,他说:“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滋味”。</p><p><br></p><p>1948年,济南解放,爸爸被派随军南下,同样是革命军人的七姑,被留济南。不想临行前,突然角色逆转,爸爸被“截留”地方,七姑和七姑父却奉命登上火车,南下上海。1952年,爸爸担任中共济南市学校委员会副书记,1956年任济南市文教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1957年被选调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1958年学业未结束即被从学员中抽出,留校任教,历任教育理论及政策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学院办公室主任(兼)、教育部普通教育改革办公室主任。1961年,因国家教育改革试点的需要,经北京师范大学党委提议,教育部党组批准,爸爸被下派到北京师大一附中担任书记兼校长,主持教改实验工作。爸爸欣然领命,直到1966年夏天,教改成就斐然。在爸爸的带领下,那一段的师大一附中风清气正。</p><p><br></p><p>爸爸是个优秀的人。</p><p><br></p><p>爸爸的优秀,体现在他对事业、对信仰的高度忠诚。爸爸工作能力很强,却从不计较自身的得失,尤其不计较个人职位的高低,真正“能上能下”。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在较高的领导岗位,还是以行政十二级、十一级的“高干”身份下沉基层,他都将之视为事业和责任,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实践,且胜任愉快。以现在的眼光看,爸爸有点“傻”,毕竟他也知道,干部的各种待遇,包括看文件、住房、看病、配车,甚至参加会议、活动,都由职位决定。</p><p><br></p><p>爸爸的优秀,体现在他纯朴稳重且内心坚强。由于某特定原因,一附中的文*G绝不亚于师大女附中。但爸爸从不屈服,即使被折*磨到奄奄一息,连续昏迷多日,两条腿几乎废掉,也绝不违心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行”。在狂暴之中维护着自己的清白,保持着自己的尊严。</p><p><br></p><p>1969年,爸爸被“解*放”,当上炊事员和勤杂工,每天背着工具箱,游走于木工活、电工活、配玻璃、蒸馒头之间,学了不少手艺,馒头蒸的又白又好,划玻璃“一刀准”,各种杂活也身手不凡。1970年国庆前夕,爸爸更是被委以重任,负责保管学校参加国庆游行的民兵方队的*枪*枝。尽管这时爸爸还不到50岁,被折*磨得一身病痛,并且干着体力活,但却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和赋闲的日子。此后,爸爸被借调到宣武区教育局工作,并于1972年正式就任宣武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兼领导小组组长。</p><p><br></p><p>十年*动*后,爸爸不顾妈妈和我们的劝阻,主动要求回附中工作,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学校部主任兼师大一附中书记、校长。为让附中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重振士气,再创曾经的辉煌,他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直至1983年离休。</p><p><br></p><p>爸爸的优秀,体现在他为人宽厚,对人真诚友善,表里如一。爸爸政策理论水平高,不盲目跟风,历经*运*动却从不整人,且善于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力避左*影响。爸爸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中的高*干*子*弟和工农子弟。那时,年三十晚上或大年初一,爸爸都要到学校和农村班不回家的学生一起度过、谈心,还给学生们带食品。</p><p><br></p><p>在爸爸的日记和回忆录中,很多是记述他的领导、战友、同事或学生,提及的都是对方的优点。当年不可一世的某贵胄学生,人到中年遭遇不幸,我们觉得是天谴,受尽他们侮辱折磨的爸爸却不许我们幸灾乐祸。</p><p><br></p><p>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奋斗一生的爸爸,身边有许多多年相处的老战友老同事,有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并引以为自豪的学生,他们关心爸爸,爱戴爸爸。爸爸离休后,常常有人到家里和医院看望他。很多人都非常怀念在附中的生活,把他们在附中的经历和感悟写成文章。这是对爸爸一生奉献的最好回报,是对他的最大安慰。</p><p><br></p><p>爸爸的优秀,体现在他正直和嫉恶如仇。小时候,爸爸常让我们替他去琉璃厂口的文具店买信纸信封胶水墨水等文具,我们问:你办公室不是有好多吗?他说应该公私分明,自己家里用的就要自己去买,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他出差时,我们问他:干嘛不坐软卧?他说坐硬卧人多热闹,可以和好多人聊天,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况。</p><p><br></p><p>我们最小的弟弟结束京郊插队返城,按说依爸爸当时的职务,让弟弟进入教育系统不成问题,爸爸却不肯开这个后门。其时,一个负责知青安置的年轻干部找到家里,“就安置问题征求意见”。爸爸一开始信以为真,对这种工作作风十分赞赏,热情接待,但后来谈话却越见冷场。原来该人来访的目的是:以把弟弟分配到中学当老师为条件,希望爸爸把他姐姐调到某某中学。爸爸当然不肯拿权力做交易,回绝了他。对方离开后,爸爸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按捺不住怒火:“年纪轻轻就这么投机!下作!”然后,弟弟就被分配当了公交车售票员。</p><p><br></p><p>爸爸的优秀,体现在他好学深思。毫不夸张地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爸爸17岁中断学业投笔从戎,但从他留下的大量笔记中看到,他极其珍惜每一次学习培训的机会,并且从来没有中断过自学。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坚持抽出时间读书,一点一滴地汲取知识。和平年代更是如此,不管工作多忙,每天读书是他的习惯。爸爸自学俄语,能够阅读原版的俄文理论书籍。我们家住在琉璃厂和中国书店附近,买新书,淘旧书,是爸爸的一大乐趣。他曾经写到:“解放以来,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余者几乎都用在购置书籍上了。”</p><p><br></p><p>爸爸酷爱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在爸爸的回忆录中,记述了他从小跟随爷爷读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对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等等。爸爸自幼练习书法,很有造诣。在他留下的书法习作中,抄录了大量的古文诗词曲赋。晚年闲下来,他又学习了篆刻。爸爸也写了不少小诗,其中不乏佳作。去世前一天,虚弱的爸爸躺在床上背诵了《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明白,那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p><p><br></p><p>爸爸的优秀,体现在他极其心灵手巧。他曾经很向往地说自己应该去学习机械技术。他自制了放大尺学习画图;他通过自学钻研成了我们家的能工巧匠:做衣服、修鞋、配钥匙、修理收音机……家里买了照相机,爸爸自己动手制作了全套的暗房冲洗工具,冲胶卷、洗照片、放大、上光、花边装饰,无所不能,并广泛服务于友朋邻里。我们都当过他的小工,盯着显影液里的相纸慢慢地显出图像来。学校参加国庆游行排练,爸爸在学校给大家照相,回家连夜冲洗胶卷照片,还为我们赶制参加国庆游行的新衣服。离休后,爸爸更是把家里修修弄弄的活计包了下来。</p><p><br></p><p>近80岁时,爸爸又学会了用电脑,全部掌握了文档编辑方法,五笔字型录入,以及多媒体操作,他的遗物中,还留有五笔字型的键盘图表。我们对别人说爸爸80岁学五笔字型,大家赞不绝口。</p><p><br></p><p>实际上,经过那场运动,爸爸的健康状况很差,且随着年龄渐老而日益恶化,日记中经常有对身体各种不适的记述,但他还是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兴致盎然,享受那些成就感。</p><p><br></p><p>意志坚定的爸爸,也是个心灵丰富、有浪漫情怀的人。爸爸会拉手风琴,会钢琴,能自弹自唱。爸爸有一副好歌喉,年轻时在部队,他就参加过大合唱;他喜欢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也喜欢唱《微山湖小调》、《马儿啊你慢些走》;他喜欢京剧,赞叹京剧的程式之美,也欣赏《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的优美插曲。</p><p><br></p><p>时间飞快,爸爸离开我们竟然已17年。虽然他渐行渐远,但是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我们。</p><p><br></p><p>他是一座丰碑,光芒照耀我们;他是一棵大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枝繁叶茂。</p> <p><br></p><p>爸爸的作品</p> <p>掖人、东莱人氏、家在古过左侧龙泉河西</p> <p>安平居民、亦曾抗争在疆场、老八蜗居</p> <p>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p> <p>宋苏轼《前赤壁赋》</p> <p>唐诗词四首</p> <p>宋易安词一首</p> <p>文天祥自书诗四首</p> <p>魏阮籍咏怀诗四首</p> <p>王勃《滕王阁序》局部</p> <p>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二文全文</p> <p>古诗十九首</p> <p>马致远元曲五首</p> <p>师大附中校庆九十五周年</p> <p>云海松涛</p> <p>高洁</p> <p>惟吾德馨</p> <p>诗境</p> <p>墨缘</p> <p>人书俱老</p> <p>根据日记画出当年的行军路线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