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張高賢的美篇

Andrew張高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真的张高贤 作者谭芯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真 的 张 高 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譚 芯 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十多年前,接到一个热情的电话,说是我的好朋友,要来看我。从耳熟的广东腔的普通话音中,我迅速反应着:“您是张高贤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张高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很激动,同样热情地回应,询问其住处,以便前去看望。他说在唐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我和张高贤先生通电话,他说过在河北有企业,如有机会,可以见个面。眼下真来了!下班后,我兴奋地盘算着怎样接待未曾谋面的张高贤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静下来之后,我心生疑虑:今天电话里的张高贤并没有见面的意思,对其住处、行程等支支吾吾。该不会是我中招了吧?我赶紧打电话给香港李远荣老师,请其帮忙确认张高贤是否来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老师回话否认。紧跟着,张高贤来电话了:“我是真的张高贤,我在香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约二十年前,李老师向我介绍张高贤先生。此后,张高贤给我寄来第一本专著《一代人》,我以短文致谢。回味之际,相继收到《流月涛声》、《扬波轩随笔》。阅读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叹着:张高贤丰富!张高贤速度!&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早先张高贤和我通过信,后来是网络,现在是微信。通过文字的交流,我对他有了了解;灵魂中相遇知音,我对他心生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高贤1941年生于马来西亚,1954年13岁随母亲及家人回到新中国,先后在家乡广东大埔县大麻中心小学、大麻中学以及福建南安国光中学就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曾改写了他的命运:1957年16岁的张高贤于国光中学就读初中时被卷进反右斗争中。有次与学校20多名华侨学生在校园外的后山开会,被校领导认定是非法的“秘密会议”,被当做“反革命小集团骨干分子”,受到“留团查看”处分,记入档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报考高中时,好心的班主任告诉他,如报高中,不被录取,只能回乡当农民,建议他到厦门去报考中专。如考不上,适逢工业大跃进,也可以在厦门当个工人。1958年9月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建化工学校。命运多舛的他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时,被福建化工学校“开除出团”。读了4年中专,196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厦门只落了个工人编制,无缘干部身份,更无缘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文革中,他被扣上“黑干将”、“特嫌”之莫须有罪名, 被关押审查80天。其后在郊区小学封闭学习、劳动近8个月。身心炼狱,精神桎梏,他熬过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4年,张高贤揣着10元港币到了香港。从搬运工干到集团总裁,个中艰辛,甘苦自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经多年的挣扎、历练,他浴火重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98年,张高贤收到一本由其长兄昌贤从湖北黄石寄来的《大埔文史( 第六辑)》,其中有一篇文章:《闽粤边红旗不倒的英雄村庄太宁》,作者饶练(原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副社长,此文刊于1988年福建省党史研究与教学)。文中披露了大埔县以及太宁村的革命斗争史。张高贤这才知道父亲张高友是早年参加革命的共产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长兄不断叮咛他,要把父亲及其他亲人参加革命的史料收集完整,以告慰先人。遗憾的是,长兄昌贤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于2009年与世长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高贤沿着简短的文字线索,不遗余力,历尽艰难,搜集史料、追踪探究、认真求证。心到则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其父张高友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太宁党组织,参加和领导了大埔县农民运动和武装暴动,曾任大埔县立小學校長、附城区工农革命政府主席、中共大埔县县委委员。1927年张高友与大埔农运先驱饶龙光介绍张鼎丞入党(张鼎丞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日益严重。1928年秋,党组织安排张高友和其他革命志士从厦门乘船赴马来西亚开展工作。张高友易名张公达,以教书和开药店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他创办了多所学校,造福当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09年5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发文确认大埔县为广东省第一个中央苏区县。2017年12月广东省委组织部确认太宁村为红色村。2019年3月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确认张氏祖屋“北城楼”为“大埔县革命遗址”、“张高友故居”、“埔五区委旧址”。(注:“埔五区委”相当于县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初期,大埔县政府曾专门拨款对“北城楼”进行修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授予“北城楼”族人“光荣之家”荣誉牌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红色信息虽然迟到,但终可解惑。张高贤自此才较为详细地了解父亲那段尘封了半个世纪的红色历史。梅州地区文史作家撰文对张高贤冠以“红二代”称谓,此时他已耄耋之年。有感慨,更有珍惜和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他对自己坎坷的经历轻轻一语:“历史的误会吧。一笑风云过,谁还记沧桑!”这是怎样的胸怀!&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尘烟中,坎坷与磨难为他积累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没有那些沧桑的造就,无论如何不会形成他坚强的性格;没有那些悲怆,他也许不会与命运相搏;没有精神魂魄的人,如何能归根复命,反哺报效养育了他的祖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他的胸怀中囊括着历史的传承,自觉的担当。他倾情桑梓,热心公益,服务社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他在担任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长期间,倡议、捐资、督编、出版了校友们撰写的《思源》、《涌泉》二部文集,作为献给母校60周年校庆的礼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11年,他发动海内外校友捐资创办了国光中学校友感恩基金会并出任会长。十年来基金会支持母校“奖教助学工程”已达人民币四百多万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13年,母校70周年校庆,他捐资、监制20首“感恩组歌”的视频套装献给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他深情地眷恋着那片养育过他的土地,多次回乡寻根祭祖。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为梅州市政府捐赠面包车;向大麻中学捐赠空调设备和“张高贤工作室”;捐资并出席福建化工学校40周年校庆;參与修建茶陽文化广场、张高友纪念廊;獨資捐贈张高贤体育场;带动兄妹捐资,修建村路,并以父母的名字命名为“达明路”;奔走呼吁,为堂兄张球贤竖立被遣漏的烈士墓碑……每推进一个项目,都饱含着他的浓情与厚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厚德载物,家国情怀融入他的血脉,延续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知进退方为智者。张高贤善于把握香港馈赠的机遇,跻身于成功企业家之列。他更善于把握尺度,激流勇退,适时地选择完善着自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退休的日子,看似潇洒闲适安逸,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修行。他挥毫泼墨,书如其人,洒脱奔放;画若临境,温馨祥和;写诗撰文,浪漫情怀;行走世界,感悟人生;摄影健身,充满活力。感受生活美好的同时,无不姿心洋溢,传递着快乐的情绪、进取的力量。他干啥啥行,做啥啥成。朋友称他“鬼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高贤很个性,天马行空,不为物累,不畏流俗。他很本性,守信善外,乐山善水,无愧于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才是真的张高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谭芯芯 女 1952年生于北京 曾为知青、石油工人、公务员、熱心公益, 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作品见诸于纸媒、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张高贤(右7) 应邀出席曾捐资的大埔县茶阳文化广场竣工剪彩典礼,并任剪彩嘉宾。(2003年元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以张高贤先父命名之「张高友纪念廊」揭幕仪式由大埔县人民政府刘振桓县长(右) 及张高贤揭幕。(2003年元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4年6月张高友后嗣回乡恳亲,参加出资兴建的「达明路」和「张高贤体育场」落成庆典, 受乡亲和学生门的热烈迎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 太宁小学「张高贤体育场」落成剪采仪式。左起: 茶阳镇党委书记巫敏和、张高贤、原大埔县政协主席张达文、张高贤夫人洪玉甘 (2004年6月5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张高贤体育场」落成典礼留影。左起: 茶阳镇镇长邓玉伦、大埔县物资局局长吴振石、张高贤、原大埔县政协主席张达文、茶阳镇党委书记巫敏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张高贤皆夫人洪玉甘、女张安妮留影于「张高贤体育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2020年12月大埔县教育局颁发荣誉证书予张高贤感谢张先生对太宁小学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2004年2月张先生独资捐赠太宁小学校内体育场2448平方米 (26,350平方尺)、学校门楼及围墙, 其后又捐资扩建太宁小学校道及太宁95周年校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3年张高贤以「张高友(公达) 基金会」主席之名牵头出资发动兄妹筑建以其先严张高友(公达)、先慈(梁一明)名字命名的乡村路「达明路」连接G235国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太宁村为「建设新农村项目」,开发山区耕地,种植果园和兴建养植场。由村政府牵头出资, 发动村民捐款将「达明路」延伸了3公里至“大柯口”。张高贤以祖屋「北成楼」之名出资捐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2004年6月5日「达明路」落成庆典由张高友(公达)、 梁一明之长子张昌贤(左2) 、三子张时贤(左4) 次子张雪贤(右2) 亲临剪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张高友(公达)、 梁一明之幼子张高贤皆夫人洪玉甘、女张安妮留影于「达明路」落成庆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太宁小学的前身为太宁公学, 于1923年由太宁的革命知识分子饶龙光、张高友、饶炳寰创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太宁公学在中国共产党及共产主义思潮影响下,设立了太宁公学及图书报社,组织进步青年学习《新青年》、《向导》、《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籍。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宣传共产党的主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 2018年10月3日举行太宁小学95周年校庆暨《烽火太宁农运旗帜》首发式会场外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张高友后嗣张高贤应邀出席太宁小学95周年校庆并代表红二代作了发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 左起:张高友后嗣张高贤、张雪贤、张传贤赠送纪念牌匾庆贺太95周年校庆暨《烽火太宁农运旗帜》首发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红二代相聚于太宁小学庆典。左起: 张高友(公达)基金会董事张传贤、名誉主席张雪贤、主席张高贤、原大埔县检察院付院长钟用湘、原深圳市布吉边检站政委饶尚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光荣之家「北成楼」旧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左起:张雪贤、张高贤、张传贤三兄妹留影于「北成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北成楼」新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 挂在北成楼外墙的两幅「大埔县革命遗址」金属牌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埔县革命遗址 埔五区委旧址 张高友故居 太宁村北成楼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埔县革命遗址 埔五区委旧址 张高友故居 太宁村北成楼&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北成楼位于茶阳镇太宁村北坎自然村,始建于清朝。革命战争时期曾多次遭国民党焚烧,解放初期大埔县人民政府专门拨款修缮。1989年族人对全屋作了重修,2003年新建外大门及围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北成楼系“太宁农运三杰”之一张高友故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埔五区委、埔北地方党组织秘密交通站旧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高友,大埔早期中共党员、张鼎丞的入党介绍人,曾任大附城区工农革命政府主席。北成楼还涌现了老地下党员罗随(张高友之嫂)、革命烈士张球贤(张高友之侄)等革命人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 2019年 3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2004年6月张氏兄妹留影于重新修茸的「北成楼」。是7子女跟随慈母1954年回到太宁家乡8年后的唯一一次在家乡的团聚。遗憾的是慈母已于1970年离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张高友后嗣及家属与堂嫂摄于新建的「北成楼」内门平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 洪玉甘(张高贤夫人) 、张传贤、张高贤、张昌贤、胡新娣(张球贤烈士遣霜) 、张雪贤、张时贤、张超贤、张春贤、尹金喜(张时贤夫人) 、桂同馥(张昌贤夫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图左: 2018年秋,张雪贤、张高贤仲昆前往屹立在茶阳镇,汀江河边,狮子口陡坡的大埔县茶阳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墓园,瞻仰拜祭先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图右: 张球贤烈士墓碑。碑文写着:「张球贤烈士(1913-1931)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人。1913年生,1928年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曾任太宁乡团支部书记。1931年5月8日在伪团匪袭击太宁北坎突围战斗中牺牲。大埔县人民政府2018年11月立」。(张球贤烈士是张高贤堂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应邀出席母校福建化工学校母校成立40周年校庆庆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洪天文(厦门市杏林区副区长)、张高贤、赵家鼎(第一任校长)、苏富仁(校长) 、厦门市教委主任邓渊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1998年应聘为福建化工学校旅港及旅外校友会名誉会长。张高贤曾捐资回馈母校并聘用校友到其工厂任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2003年于国光中学母校举行《思源——忆母校国光中学》首发式。(嘉宾为应邀单位之代表,获赠《思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黄国栋(校友总会会长)、黄飞耀(校长)、戴方校友、嘉宾、巫庭光校友 (赞助出版《思源》、《涌泉》)、潘金源校友、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会长张高贤 (赞助出版《思源》、《涌泉》,督编)、戴建国校友、嘉宾、叶顺忠校友、黄文法校友(马来西亚) 、林智育校友(《思源》、《涌泉》执编)、嘉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2004年于香港举行《涌泉——怀念忆母校国光中学》 首发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 李远荣校友(《思源》、《涌泉》总编) 、戴建国校友、潘金源校友、李金聪校友、蔡月明校友(赞助出版《思源》、《涌泉》)、巫庭光校友(赞助出版《思源》、《涌泉》)、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会长张高贤会长(《赞助出版思源》、《涌泉》,督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思源——忆母校国光中学》及《涌泉——怀念 母校国光中学》封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2013年10月国光中学感恩基金会创会会长巫庭光(左二) 、会长张高贤(右二)颁发第三届奖教助学金予国光中学校长王炳辉(左一) 、国光初级中学校长李忠耀(右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为纪念李光前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国光中学创校70周年庆典, 2013年巫庭光、张高贤校友捐资港币10万元予国光中学校友感恩基金会制作2000套装《感恩组歌》视频(20首),送予参加庆典大会的海内外来宾及校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左: 《感恩组歌》封面。上图右:封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下左:附《感恩组歌》视频套装内之作者简介、歌词及歌曲精装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下右《感恩组歌》套装内歌曲目录及视频光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校主李光前先生哲嗣李成智博士接見國光中學校友感恩基金會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2年4月26日校主李光前先生哲嗣李成智博士及李氏基金高層接見及親切"國光中學校友感恩基金會" 代表張高賢和黃敏敏。聽取了我們就國光中學情況的匯報。(上圖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3年5月李成智、李成偉昆仲及李氏基金高層接見了李鐵聖伉儷及張高賢伉儷。(上圖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3年10月張高賢會長向李成智博士簡報校友基會會務。(下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我 必 須 感 謝 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張 高 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缘来如此,命当悦纳,我和她认识了将近20年,至今未曾谋面。我们以书信、电话和微信架起思想交流之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03年,在我主持编辑校友文集《涌泉》一书时,她寄来了《国光——国家的荣光》一文,作为祝贺。2004年她为拙作《一代人》写了一篇短评《〈一代人〉的历史责任》。&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时隔17年的今天,她又把相识多年的我,整理成《真的张高贤》一文,一为祝贺,一为书评,一为人评。我均视之为作者恩赐给我的至宝和礼物,蕴含着长青的友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她,就是在我灵魂深处认识的知音文友——谭芯芯女士。她1952年生于北京,曾为知青、石油工人、公务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作品见诸于纸媒、网络。履历的丰富以及对文字的钟爱,我们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经历过同一个时代似是相同的命运,相识和相似使她对我的书评和人评显得更加亲切而又贴切。我感激她对我的厚爱,这要感谢香港著名作家李远荣校友的牵线,使我能神交这位心怀祖国、热衷公益、孝敬父母、守护家庭、为人真挚的芯芯女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张高贤是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生命的人,而《真的张高贤》是对我的认可和继续鞭策。作者的文字功夫可见一斑,短短两千多字就把我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特别是寻找家史的艰辛故事描绘得很清晰。借此,也让更多人知道我这个“红二代”是名副其实的,她知道我以光荣之源,为责任之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先严张高友是1925年入党,对廣東省大埔县农运和党组织有贡献的早期共产党人,是前国家领导人张鼎丞的入党介绍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人不同,书有别,精彩在此,美妙在此。书中有阳光也有风雨, 有欢乐也有苦楚,意义如何,价值如何,全在于你是如何诠释, 如何读懂自己这本人生大著。芯芯女士的文章对我而言就像是山谷里的回音,是对我的生命发出的声音的回应,使我的人生之书更加有分量,我必须感谢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回顾饱经风霜坎坷而精彩的人生,无限感恩,无怨无悔,皆因我拥有一笔倍感欣慰的无价财富——被岁月沉淀和净化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让我想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幸福离不开我的朋友们的友善和真情,包括芯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张 高 贤2021年3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热心公益,奉献爱心的芯芯——2020春天的抗疫志愿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2020年秋芯芯参加党代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右:2020年冬芯芯的《志愿者手记》入选抗疫家书展,图为展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情趣寄在画中,意境生于毫端;人健心爽笔狂,落墨即为文章 辛丑年春芯芯题赠高贤书&nbsp;</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欲为苍鹰 勿与鸟鸣&nbsp;</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独立特行 做自己生命的贵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余生宝贵 静而不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青马大桥剪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 一桥飞架南北 川流不息 (2015年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长虹卧波 气势磅礴 (2017年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 攀爬 (国画) 攀藤揽葛 飞墙走壁201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秋 (水彩) 秋色斑澜 尘香流年2019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 晨曦 旭日东升 霞光万道 2018年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夜临 夜色迷人 灯火阑珊 2016年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图:东正教堂 (钢笔淡彩素描) 2019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右图: 林中飞瀑 (油 画) 2015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 张高贤着有《一代人》、《流月涛声》及《扬波轩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 作者于2004年出版之自传体传记文学作品《一代人》,2006年编撰出版的《流月涛声》以及于2008年出版的《扬波轩随笔》均在国家图书馆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并获颁发「捐赠证书」(图右)和「荣誉证书」(图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张高贤先生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高贤,194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省大埔县太宁乡,回国前就读于马来西亚的英文教会学校。1953年10月其父张高友[注1]于马西来亚病逝,次年跟随母亲举家回国,并开始接受中文教育。先后就读于广东省大埔县大麻中心小学、大麻中学、福建省南安县国光中学。1958考入福建化工学校,196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分配到厦门当工人,直至197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高贤回国后20个春秋的经历可谓崎岖坎坷:1957年“反右”运动,16岁的他于南安国光中学受“留团察看”处分;1958年“反右倾”,被福建化工学校“开除团籍”;1968年“文革清队”,又在厦门化工局受到批斗和关柙。&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4年6月,张高贤怀揣10元港币前往香港定居。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儿以及商海搏击的灵性,短短18年,便从一名普通搬运工逆袭为集团公司总裁。2001年,在事业顶峰,毅然选择急流勇退,将公司业务全权交由后嗣主理,借此遁入悠然晚年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先生为人热情率真,胸襟豁达,淡泊名利;处事特立独行,不跟风,不追潮,不媚俗。虽杨帆商海,但在书法、绘画、摄影、写作等诸多领域皆有不俗造诣。2004年出版自传体传记文学作品《一代人》、2006年编撰出版《流月涛声》以及2008年出版《扬波轩随笔》均被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并获颁发“捐赠证书”和“荣誉证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高贤热心公益事业,助力家乡建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至今仍荣膺张高友(公达)基金会主席、国光中学校友感恩基金会会长、香港文學促进协会荣誉会长、香江文坛荣誉编委、香江资讯网顾问、广西东盟创意学院客座教授(华侨史)、国光中学校友会总会名誉会长、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永远荣誉会长等职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先生历任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监事长、国际儒商学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儒商学会香港分会会长、李光前研究会会常务副会长、国光中学旅港暨旅外校友会会长,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会长、福建化工学校旅外校友会名誉会长、《芙蓉网》首席顾问、香港代言形象摄影沙龙会长、香江研墨社总监等职,被业界誉为一介儒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注1:张高友(1900年~1953年),又名张公达,是1925年入党的广东省大埔县早期共产党人,与饶龙光于1927年介绍原国家领导人张鼎丞(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加入中国共产党。张高友曾任大埔县立小学校长、大埔县附城区工农革命政府主席、中共大埔县委委员。&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 为保存革命力量,张高友会同一批革命志士经组织安排由厦门远渡南洋。张高友抵达马来西亚易名张公达以教书和开药房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创办多间华文学校,造福当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后,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张高贤先生祖屋北成楼“光荣之家”的荣誉牌扁。“北成楼”亦被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认定为“大埔县革命遗址”和“张高友故居”及“中共大埔五区委(县级)遗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