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杂志社老知青走进(新场古镇)

吴桂森(园林)

<p class="ql-block">审 核:王建国总编</p><p class="ql-block">校 正:熊诗珍 颜新成</p><p class="ql-block">录像摄像:吴桂森</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吴桂森</p> <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5日中午饭后,昌松会馆(浦津酒店)大巴车高师傅送《上海知青杂志社》一部分人员返回人民广场。返程途中,王建国总编带领大家在《新场古镇》停留一个半小时,让大家欣赏小镇风貌风土人情,了解地域情况。</p><p class="ql-block"> 走出停车场,左转再左转一座小桥在前面,上得小桥,《第一楼茶园》映入眼帘。站在小桥上拍摄“第一楼”背面靠河道一面,再走到正面小街上(第一楼)金色大字非常醒目。看到小街琳琅满目的地方特色,让人目不暇接,鳞次栉比,眼花缭乱的。走一会儿王建国总编就带着大家返回来,去了(第一楼茶园)进得门来凉气习习,48元/6位一壶茶水,贵贱不说只为歇歇脚。添茶水的老者与王建国总编攀谈起来,故事越讲越来劲,激动心情付诸行动,于是王总编带领大家上楼探索(第一楼茶园)之秘密。老先生带着大家上了楼上。原来这处茶园不简单!堪称奇迹啊。这第一楼茶园历史悠久,堪称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文/吴桂森</p><p class="ql-block">徽派古楼不算大,</p><p class="ql-block">上海申遗建新功。</p><p class="ql-block">多次在此拍电影,</p><p class="ql-block">导演谢晋此有名。</p><p class="ql-block">古楼沧桑之历程,</p><p class="ql-block">几百年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盐场退役变商贾(gu),</p><p class="ql-block">地标建筑见奇功!</p> <p class="ql-block">  网络记载:新场地区原为下沙盐场的南场,是当时盐民用海水晒盐的场所。后来海滩慢慢长出去了,这个盐场也逐渐成了盐民居住和交换商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第一楼茶园”二楼,临窗而立,举目远眺,枕河民居,屋脊横空,连绵驳岸,潺潺流水,尽收眼帘, 心旷神怡。这幢历经百多年风雨剥蚀的“第一楼茶园”,仍然骨架硬朗、神韵清晰,已成为新场古镇标志性的建筑,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备受关注。</p><p class="ql-block"> 第一楼茶园”位于新场大街424号洪桥港畔,初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当地富户周肃清之先人在此建造,为小瓦顶平房一栋。20世纪20年代初,由周肃清夫人吴乡钿翻建成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占地面积266.28平方米,建筑面积648.39平方米,四坡顶,二、三层连排玻璃窗,五架梁。因其层高为当时新场之最而被人称为第一楼。</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起,“第一楼茶园”内开设书场。</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第一楼茶园”曾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站。1941年,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研究决定,要顾梦花自筹资金在“第一楼茶园”底层以开洪福馆饭店为名,设立地下党情报联络站进行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第一楼茶园”距西面新场王家花园日军司令部(现在的新场社区卫生院)只几百米之遥,顾梦花在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在狡猾残暴的日军眼皮底下艰难地开展地下工作。中共浦东特派员肖望(化名王思恒)和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的共产党员朱醒民、共产党员邱忠民三个人在帮助饭店做记账工作,实是隐身在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2年夏天,饭店老板顾梦花不幸暴露身份,他接受组织调动离开饭店,到淞沪五支队支队部短枪班任班长,在敌我交错的坦直镇一带搞侦察工作。1943年饭店关闭。1944年3月20日,正在坦直执勤的顾梦花、沈新楼、赵锡奎中了敌人设下的圈套,被国民党王伯祥部队的手下杀害,顾梦花牺牲时年仅34岁。</p><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往事如昨。如今的第一楼茶园已成为拍摄影视剧的现成外景,四集电视连续剧《碧血浦江》和电影《一个美国飞行员的故事》都把第一楼选为外景拍摄地,也是李安导演在2006年的《色戒》拍摄实景保留地所在。《色戒》大热,新场也因之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古楼三楼是拍摄电影的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