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总编在《上海知青》杂志(1—5期)里面的卷首语(一)

吴桂森(园林)

<p class="ql-block">  文/吴桂森</p><p class="ql-block"> 当我拿到《上海知青》杂志社王建国总编的1—36期中所有篇首语时,忙不迭地阅读起来。</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在总编著作面前,写心得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因为自己文笔太差,因为自己怕拙劣语句给总编出丑。不过,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今生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是兴事啊!</p><p class="ql-block"> 我准备把王总编已出版的《上海知青》杂志里面的卷首语打字成篇保留下来。打字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一边读一边打字,即使学习不到精髓也能学习到很多知识。我要向王总编学习,学习王总编心胸坦荡,博大精深;学习王总编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学习王总编深思熟虑,孜孜不倦;学习王总编剖析透彻,文笔犀利;更要学习王总编为知青文化,为知青事业绞尽脑汁,全身心投入……</p><p class="ql-block"> 这一篇篇的卷首语,都是我的座右铭,更是我练习写文章的范文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知青咏叹调》——创刊词</p><p class="ql-block"> 第一期 篇首语 2014年12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知青老矣。一大片沧桑背影在夕阳中渐行渐远。几番挣扎,几次沉浮,知青以其深刻的群体经历向世人昭示:在偶然与必然、激情与彷徨、绚烂与幻灭、执著与放弃等多种生命元素的碰撞中,生命是如何张扬的,又是如何透支的。时至今日,社会剧烈的震荡,再一次撕裂了知青原本已疲惫的心。</p><p class="ql-block"> 呜呼,以知青之忍耐竟要经受着如此漫长的磨难,这是怎样的一道人生风景?以知青之执著在有太多理由不能坚持完美的今天,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守望。</p><p class="ql-block"> 我们明白,不是一切的委屈都可以诉说;我们无奈,知青作为一个群体,在命运的博弈中,数度出局,落魄于当今社会;我们坦然,在经历了三十多年不屈不挠的抗争后,知青心力交瘁正在老去。千百万知青终将与历史揖别,众多的知青部落终将归于沉寂。当最后一个知青离开世界的时候,再见知青已是地老天荒。</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最想表达的不是心底的叹息和遗憾,而是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还能重新点燃青春的激情,一如当年的模样?历史留与我们周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个充满太多遗憾的词语,也几成定论,少有拓展的空间了。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知青”——即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然而知青老去,是否也意味着“知青”这个词语也随之枯萎?</p><p class="ql-block">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p><p class="ql-block"> 我们无法浪漫地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也没有飘然出世,笑傲江湖的那种福份。从来历史就有两种:一种是印成书。另一种是很难写进书里,只能任其在风中飘逝,千百万知青的故事,一半偶然,一半故意,充满激情地闯进了历史的视野,呼应着艰难前行中的民族精神。天地悠悠,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奉献社会的与社会给我们的天平如此失衡,但在追求人生价值及维护人的尊严上,我们没有敷衍麻木,而是实实在在地奋斗着。</p><p class="ql-block"> 知青沉浮的经历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前人和来者可望而不可及的,面对知青,让亲历者欲说还休,让探访者无言以对。天地悠悠,情何以堪,知青的故事,唯知青所有。</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能消几番风雨?夕阳中最可怜一片江山。然而我们深信不疑的是:知青这面历尽沧桑的旗帜,将永远飘扬在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因为其燃烧的激情已化为永恒,成为中国大地上永远不被毁灭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激情仍在燃烧,知青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生命之重》</span></p><p class="ql-block"> 第二期篇首语 2005年12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知青者,中国知青;天地者,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去日苦多,我们走得很累,人生苦短,转眼间已是两鬓飞霜。在经历了不或已知天命将入耳顺之时,面对广阔天地,我们夫复何求?诚所谓中国知青不是一只跨世纪的大鸟,它在上世纪还没介绍时就已俗不可耐地失去了光彩。这是中国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谁也无力改变。无力改变只好回归,回归是对命运的再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于是回望知青岁月,于是回归知青部落,于是在回望与回归中不无疑惑:莫非我们用青春热血滋润的知青岁月真的如此苍白,血色褪尽?</p><p class="ql-block"> 去问红土地,去问黄土地,去问黑土地 ……</p><p class="ql-block"> 许是寒凝大地,我们学会了隐忍:许是春华秋实,我们理解了真诚。这也许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遇事仍然缺少机敏与顺从,而总带着几分固执与迟钝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正因了这份固执,我们没有被多难的岁月所击垮;正因了这种迟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还能恪守传统中某些令人感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从满腔热忱组建联谊会,到义不容辞援建希望小学;从各地知青激情依旧互相回访,到自发组团涌泉回报第二故乡;从自筹资金纷纷出版书刊,到与日俱增遍地开花的知青网站;从责无旁贷办知青回顾展,到催人泪下的知青大型文艺汇演;从执着知青精神广阔天地万里行,到弘扬知青文化艺术团巡回演出……可以这么说,那片青春流浪的土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必定还是我们生命的支点,无论我们成功与否。</p><p class="ql-block"> 中国知青运动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无可替代的厚重的历史内涵,使当局者当事者都难以承受其重。一部《红楼梦》困厄所成,虽屡遭白眼,终是煌煌巨著。一部知青史,任尔说东道西,终是青春热血谱写,天地自有慧眼。话说知青犹如话说长江,长江无己时,知青无己时。正如我们纪念屈原,己与楚秦恩怨无关。在经历岁月磨洗后,知青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已演绎成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审美活动,已与立场无关,成为一种独特的知青文化,其精髓已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亦是人类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 回忆那段历史,回眸已模糊难辨的青春印迹,无论悲壮,还有困惑,抑或冷漠甚至诅咒……作为知青,每个人都有资格也有理由更有自由选择自己的态度。但是只有一点你别无选择,在我们的履历上——曾经知青。也许我们最终都将回归知青部落,这是青春的轮回,历史的驿站,也是命运的最后定格,生命之重所在。</p><p class="ql-block"> 天道酬勤。我们的后代不会因为是知青子女而羞愧,那些犹疑的眼神迟早会投来钦佩的目光,麻木已久的心灵也会再次感动,世人将重新掂估“知青”这一词的份量——因为我们没有辱没“知青”这一称谓,我们正在不断地努力。</p><p class="ql-block"> 天地广阔,知青“知”也。</p><p class="ql-block"> 历史瞩目,知青“青”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nbsp;为 历 史 拉 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第三期篇首语 2006年7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王建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今天我们追寻自己青春的足迹,不仅仅是为了一种难以忘怀的历练,更多是为了向后人传递一种精神,推崇一个理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华民族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子孙。这一代知青人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是经得起历史拷问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知青———作为中国社会坚忍守望,亏,弓行于世的拉纤者,身后系着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于民族的奋进,一步一嗨哟,一声一激昂,其整体形象是民族崛起的一个侧影,是值得歌颂,值得尊敬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如果说:面对现代和未来保持开放是一种聪明,那么面对过去和历史保持一份虚心则是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拨开历史的迷雾,千百万知青真实生活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其影响正在渐行渐近。知青这一代人会再次表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是更深层面的探索和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岁月的河流已经在知青内心积淀出一片肥沃的土壤,精神的种子已经深深扎下根来,自会破土而出,自有春华秋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窃以为,历史的意义是由每一代人作出解释而赋予的,历史不会替我们辩解,只有我们可以为历史辩解。是否可以这么说: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历史是此时此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让我们拉紧纤绳,努力向前,嗨哟,嗨哟,嗨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化之我见》</p><p class="ql-block"> 第四期篇首语 2007年2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是各种文化并存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是各种文化在市场化大潮的裹挟下不能自持,沦为附庸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面对普世的浮躁,面对道德严重滑坡,如果说还有什么文化那够砥柱中流独立不移的话,那么知青文化应忝列其中。天地明鉴,知青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而成。是一代人共同的经历,一样的青春,非常的命运所创造的成果。因来之草根发轫于民间,故能根深蒂固,经历风雨而不摧。</p><p class="ql-block"> 市场化大潮席卷之处消解了许多崇高和理想,作为中国社会最后集理想主义大成的知青文化,应历史的邀请,呼应时代的召唤,以博大的胸襟走向世界,步伐虽然沉重,却充满自信。</p><p class="ql-block"> 正如西方哲人尼采一语道破天机:所有</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事物最初来到世界的时候面貌都是歪曲的……对于知青文化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曾几何时,知青文化在孤寂中步履艰难,时至今日,知的可赞可叹,可记可述,可圈可点已得到社会的认可,有识之士亦给予积极的支持高度的评价。记忆知青、回味知青、关注知青、解析知青已成为主流媒体关注的话题——毕竟,故乡行、文艺汇演、回顾展……</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知青文化媒体如雨后春笋:网站、图书、杂志、通讯、文化研究会、资料中心、信息服务实体……不胜计数。各地政协所编撰的知青文献资料其数量之多,史料之详实,内容感人,大有一书难求,洛阳纸贵之嫌。有远见者已经建成或正在筹建知青馆、知青碑、知青广场、知青之家、知青宾馆、知青度假中心、知青村,“知青基金”呼之欲出,“知青工程”亦成共识。</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深邃的力量来自民间,千百万知青真实的生活孕育了知青文化,千百万知青的热血浸润了知青文化,千百万知青的坚强意志催生了知青文化。</p><p class="ql-block"> 遍及海内外的知青文化热潮,犹如万涓细流终将汇成涛涛大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汇入波澜壮阔的人类文化瀚海中。</p><p class="ql-block"> 西西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许是命运的安排,西西弗被诸神判罚永无休止地推动巨石上山,虽是无望的行动,但西西弗不言放弃,他已把这种过程当作不可违逆的使命。可以这么说,西西弗心里是充实的。知青有足够的理由和智慧把握自己去尝试开启一个属于我们民族的知青文化,并将承上启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其结果可能精彩,亦可能暗淡,但却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由此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由此我们将无愧于历史。</p><p class="ql-block"> 纪念忧国忧民的屈原,我们有了端午节。纪念1886年的美国芝加哥工人,我们有了劳动节。千百万海内外知青年复一年自发地纪念没齿难忘的知青岁月,于是我想起了知青节……</p><p class="ql-block"> 知青对土地有一种永不褪色的记忆:知青对土地有一种难舍的情怀。土地是广袤深厚的:土地是默默奉献的——知青文化根植于土地,她会从中汲取力量成长为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 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后退,而民族的复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对于知青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我们目前还无法进行全面地把握与深刻的表述。但是知青文化中流淌着民族一脉相承的古老而又新鲜的血液,张扬着来自民间的强盛底气和岁月无法销蚀的动人力量:包含着真正的人性和真正的现代化的东西——生命力,生命意志,创世精神的人生大美:闪耀追求光明美好的未来的不灭信念……这是毋庸置疑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会找到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会找到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体认知青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五期篇首语 2007年8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朋友:还记得2004年底在云峰剧院那一场演出吗?那一天上海知青沉寂了多年后第一次联手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知青大型文艺演出,全场观众激情难抑、热泪盈眶,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中。</p><p class="ql-block"> 作为本次演出活动组委会的秘书长,我是千般滋味在心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却任由滚烫的泪水顺着脸颊痛快地流淌,不去擦,也不掩饰。此情此景为平生仅有。</p><p class="ql-block"> 这是怎样的场景,又是怎样的力量能将知青心底几十年深深锁闭的情感闸门瞬间打开?在社会急剧转型自我迷失的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在净化我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不必讳言,这就是天地为之动容、鬼神为之敬畏,人间为之感动,我们执着不弃的知青精神——勇于报国的奉献精神,勇于胜利的勇敢气概,追求高尚的价值取向,直面人生磊磊取向,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知青精神身体力行者黑龙江刘东辉先生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知青因特殊经历的练就其思想行为的规范保留着更多的理想主义痕迹。在思想萎缩、人性日趋荒芜沙化时,知青相濡以沫,不肯相忘于江湖,心中依然拥有着一片葱茏的绿洲。</p><p class="ql-block"> 诚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知青是向英雄致敬的整整一代人,是真正燃烧过也被燃烧过的一代,面对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虽然几次三番被历史的潮头无情地打回原点,但是知青认了,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关如铁——</p><p class="ql-block"> 试问人生能经得起几次从头越?</p><p class="ql-block"> 人生又能拥有几次从头越?!</p><p class="ql-block"> 精卫填海、子规啼血、凤凰浴火——</p><p class="ql-block">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了天穹,这一顽强不屈的群体再度击鼓开拔时,蓦然回首,我们已修成正果——知青精神。千百万知青用特殊的人生证明:激情是这样燃烧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可以这么说,知青精神源于理想,始于磨难,成于坚守,达于价值,终于境界。</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传播者,如今浸淫在外来文化中已成为反哺之势。现实是,保卫我们的民族精神尚且如此费力,更遑论用软实力去影响他国造福世界了。时至今日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精神力量能坚守住维系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p><p class="ql-block"> 道不远人,如果说在以往一千年中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中,长征作为一个经典事件永远承载着重新解读的价值,那么今天遍布海内外千百万知青其鲜明的群体形象已穿越时空突破了国家、民族和政治的界线,成为人类精神的永远昭示和精彩告白。</p><p class="ql-block"> 长征已经远去,其追随者的威武行列中有着太多知青方阵。江山一代人,正是这样的热血儿女才能挽民族精神之既倒,才能重新打造中国人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的历史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艰辛,经历了太多的失望和希望,这些属于民族的记忆无疑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些拥有才使我们这个民族最具有生存韧力和生存活力,我们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无论其是壮美的还是悲怆的。</p><p class="ql-block"> 知青精神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支撑意义已日渐清晰,弘扬知青精神亦是维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我们当仁不让。在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这一复兴凝聚力量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每一个延续这种精神的人都将分享它的荣光。</p><p class="ql-block"> 天地无私,日月无私,知青无私。</p><p class="ql-block"> 如果能创作出犹如“长征组歌”一样恢宏壮丽的知青史诗,我不会惊讶;如果能雕塑出犹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的知青雕塑,我也不会惊讶;如果能谱写出犹如“命运交响曲一样震撼心灵的知青乐章”我也不会惊讶……</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见2007年5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一则消息,标题: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基层建功立业。副标题颇为眼热: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搁笔沉思,别有一番感慨。</p><p class="ql-block"> 让知青精神的明光与火焰灼照历史的天空。</p><p class="ql-block"><br></p>